土壤修复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我国土壤修复的发展状况
①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我国对于土壤污染的关注起步较晚。为了调查中国土地污染的现状,原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土资源部耗资 10 亿元联合启动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及其预防措施的调查工作,特别是对农业用地的调查。 2014 年 4 月公布了初步调查结果,但对于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仍没有清晰而准确的认识, 相关的土壤修复行业发展也是处于起步成长阶段。和欧美成熟的土壤污染修复治理体系相比,我国土壤修复行业有关体系急需建立和完善。
a. 工农业粗犷发展导致耕地土壤和城市场地污染问题
b. 耕地污染范围广,重金属污染严重
c. 城镇化进程中形成的城市场地污染严重
d. 矿区污染不容忽视
②缺乏完善的土壤污染管理体系及政策法规支持
我国当前土壤修复项目和资金大多数依赖于政府, 土壤修复产业缺乏完善的盈利模式, 目前仅有少数的商业化项目将土壤污染修复的成本负担交由土地开发商承担。土壤污染管理体系的缺失是我国当前行业发展的阻碍,具体体现在土壤污染本身具有一定的隐秘性、长期性,其责任不易确认,从而土壤修复成本当前主要由财政承担。
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划一直在持续制定完善中, 法规层面上仅有少数标准型文件,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在政策法规层面上的指导和监督较为缺失。
③土壤修复资金需求大,目前主要依靠政府,融资渠道单一
土壤修复的资金需求很大,一些国际经验中,比如荷兰 2000 年至 2009 年间土壤修复成本约为每年 3.35 亿欧元,其中政府投入约每年 1.6 亿欧元。根据欧洲环境署的估计,欧洲每年约有 21.1 亿欧元用于污染场地的修复及管理工作。美国仅 2007 年其基金项目就为场地污染花费了 3.8 亿美元用于土壤修复。资金是较大的难题。 目前我国土壤修复项目资金多来源于政府或国家专项资金,同时涉及资金总量亿元以上的大规模项目较少,大多数项目为中小型规模。当前土壤修复项目融资渠道单一。
二、土壤修复技术、装备快速发展
目前,国内外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种类繁多,优劣难辨,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估,才能为修复技术的筛选和实际应用提供依据。我国土壤修复行业起步较晚,相关技术积累远未达到国外的深度和广度。
近年来我国不断出台政策,在土壤修复技术、装备上频频发力。2018年1月,《土壤污染防治先进技术装备目录》中提出15种先进技术装备,包括污染土壤异位淋洗技术、土壤与修复药剂自动混合整体设备等。
三、土壤修复行业体系趋于完善
土壤修复产业链涉及前期土壤污染状况评估,中期土壤修复工程的设计运营、土壤修复设备的生产,后期土壤污染治理效果等主要环节。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各种污染日益严重,土壤修复产业逐渐兴起,土壤修复产业链也正逐步完善。目前,国内的一些科研机构开始研究土壤修复项目,同时国外的一些土壤修复咨询机构,如荷兰DHV集团进入国内,带动了国内修复产业的意识、技术和市场的发展。在北京、上海、南京等经济相对发达且污染场地较多的区域,也迅速涌现了一批土壤修复工程类企业。土壤修复产业正在逐步形成上中下游的产业链,从土壤污染项目的检测到风险评估,再到修复工程的实施,以及相应的修复设备生产供应等,使得土壤修复的产业链逐渐实现有序化和细分化。
四、土壤监测领域前景远大
我国土壤修复市场广阔,当前受污染耕地面积已经超过5000万亩,再加上过去粗放发展产生的受污染工业用地。粗略估计,当前我国土壤修复市场需求规模已经超过万亿。
因此我国土壤修复行业较为热门的是污染场地修复,由于城市范围的扩容,以前的工矿企业用地逐步变成了城镇建设用地,但工矿企业用地当年留下的污染亟待治理,场地修复成为行业焦点。而耕地修复市场随着国家对确保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视逐步落实,也开始壮大。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土壤修复技术尚未完善,土壤修复成本较高,政府与业主不可能承担如此高额的修复费用,去对所有污染土地进行修复。
随着国家与社会对环保要求的提高,准确监测土壤污染风险成为土壤修复相关者的首要之选,因此土壤修复前期工作-土壤监测、土壤污染修复风险评估将会获得爆发性发展。
当前土壤监测领域参与者较少,包括科研院所、小型监测企业和大型土壤修复企业。因此在土壤修复企业中,“全能型”企业可进行污染场地调查、风险评估、修复施工等,业务基本覆盖土壤修复各个环节,更具竞争优势,成为土壤修复行业崛起发展的较大受益者。